在线股票平台 100岁生日快乐!钟世镇:百岁院士的“配角”人生
央行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 利率走廊宽度或适度收窄在线股票平台
100岁生日快乐!钟世镇:百岁院士的“配角”人生
“感谢大家,吃蛋糕!”8月24日晚,当精神矍铄、笑容满面、身着一身喜庆正装的钟世镇进入南方医科大学惠侨楼餐厅,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今天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百岁庆生宴,同事、同行和学生们,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,汇聚一堂,共同为他庆祝百岁寿辰。
作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开创者,钟世镇60岁成为教授,72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76岁开启“数字人”研究计划,80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。从求学到科研探索,钟世镇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时代环境、与国家的科研需要息息相关。他曾说过“爱国不分岗位,国家需要什么,我们就做好它,当好‘配角’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。”
临床解剖学的开创者
上世纪50年代,因为机缘巧合,钟世镇进入了解剖学这一行当,师从我国著名解剖学家叶鹿鸣教授。那时,钟世镇从磨刀子练习基本功,就像是练习武术要先学会扎马步,加之叶鹿鸣的手把手教学,造就了他“庖丁解牛”般的动手能力,这为他后来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978年秋天,已暂停学术活动12年的中国解剖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,大家共同研讨“解剖学的现状与前景”。会上,钟世镇从提包里拿出了亲手制作的心血管铸型标本,在专家和学者中引起了轰动。标本极其精巧细致,连毛细血管网络都维持着完备的形态,解剖结构一目了然。尽管那时许多人不看好解剖学,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,并开创了临床解剖学方向。
有人问钟世镇,为何还愿意在解剖学领域耕耘?
对此钟世镇说,临床的创新,永远离不开严谨的解剖学基础研究配合,只要外科学还在发展,就会遇到了新问题,就需要解剖学。
数字医学的倡导者
在钟世镇的办公室里,珍藏着他与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将军的合影。这张照片背后,有着钟世镇的一段“航天故事”。
2003年10月15日,神舟五号首次载人升空,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,但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段,出现了让航天员感觉身体不适的问题。于是,航天人员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问题,摆在了研究人员眼前。
钟世镇率领团队迎难而上接过了这个研究任务。最终,团队日以继夜设计并制造了可调整角度的跌落平台、可用于重复冲击的座椅、提升机构、跌落释放机构,不仅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,搭建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塔,而且尝试融入“数字人”技术开展试验。
本世纪初,钟世镇注意到西方国家已开始“人体数据库”的研究,于是萌生一个想法:中国应该也有自己的人体解剖数据库。2003年,钟世镇的课题组完成国内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,把一具女性人体标本平切成8556个人体横断面。此后,又完成了“中国数字人男一号”的切片工作。
因为在数字医学领域上的突出贡献,有许多人将钟世镇称作“数字人之父”,但是他并不接受这一称号,婉言谢绝:“请不要叫我‘数字人之父’,我只是一个倡导者。”
不是“名师出高徒”,而是“高徒捧名师”
一走进钟世镇的办公室,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四个大字“配角人生”。学生们都说,钟老师有实力,有名气,唯独没有架子。
“在近70年的从教生涯里,我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,我不是‘名师出高徒’,而是他们‘高徒捧名师’。”钟世镇说道。
早期,全国各大高校中,选择从事人体解剖学的学子很少,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。而按照传统的招生方法,人体解剖学的博士生培养对象范围狭窄,根本无法发挥学科实力,培养高层次人才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
面对这样的形势,钟世镇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优势,提出了“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外科博士新模式”。模式一经推出后,迅速改变了生源不足的状况,十多年间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0多名。
钟世镇曾经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,却只有一项作为第一作者,其余五项都是作为配角的身份。面对他人的不解,他说:“主角与配角并不重要。科学技术领域,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,协作是最重要的环节。”
在医学行业奋斗一辈子,钟世镇始终认为自己是“配角”。因为在所有涉及生死的“舞台”上,演出的“主角”是医生,解剖学做得再出色也不过是“配角”。事实上,钟世镇也有一颗想要当“主角”的心。交谈中他说道,如果能活过一百岁,就决定再写一本书,名字叫做《主角人生》。当大家想让他提前剧透内容时,他俏皮地说:“等我出版了再告诉你。”
【文字】南方+记者 黄锦辉
【摄影】南方+记者 张梓望
【剪辑】南方+记者 何志豪
通讯员 柯佳在线股票平台